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间一片荒凉,苍穹破碎,大地歪斜,风火不断,洪水四溢,猛兽肆虐,恶鸟翱翔。生灵稀少,四处都弥漫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样的乱世中,灾难似乎无处不在,万物几乎都面临着毁灭的命运。
就在这个时刻,一位无比伟大的女神降临了世界。她带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拿起五色石,巧妙地修补了破碎的苍天;她用巨龟的四肢撑起了天地四极,制止了漫天的洪水,猎杀了猛兽,让天地重归清明与秩序。女神带着她的努力与成就,走遍了整个天地。她内心充满了骄傲和喜悦,迫切想要与他人分享这一切,可是,四周依然空无一物,除了呼啸的风声和一些顽固的岩石,什么也没有。
她不由得叹息一声,这声叹息回荡在空旷的天地之间,越发加深了她的孤寂。女神来到水边,凝望着水中映出的孤单身影,心中一动。她用手轻轻刮取河岸边的柔软泥土,几下捏合,便创造出一个小小的人形。她将小人放在地面上,那小人随着风吹,开始生长,迅速地活动开来。女神喜出望外,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欢喜,随即又开始不停地用泥土捏造着更多的小人,渐渐地,她的子民越来越多。
展开剩余76%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神不仅让她的子民繁衍生息,还教他们婚配的道理,使他们在男女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她看到子民们的劳作如此辛苦,便教他们耕作和酿酒,以强身健体,又教他们演奏乐器,以舒缓精神。可以说,这位伟大的女神,不仅修复了天地,创造了生命,也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诸多必需的技能和文化。
这位女神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始祖——女娲。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东西各地,人们都视她为人类的始祖,尊崇她的伟大。无论是官方的记载,还是民间的传说,都无不强调她的丰功伟绩。数千年来,尽管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女娲庙始终屹立不倒,香火常盛。
据说,女娲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因此,每年三月,从初一开始,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女娲庙,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既有百姓自发组织的,也有官方主持的。历史上,官方主持的女娲祭典始于清代顺治年间,一直延续到雍正时期。每当祭典举行时,朝廷会派遣专门的官员前往女娲庙致辞。清朝的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既是接纳并顺应了汉民族百姓的信仰,也是为了凝聚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
关于女娲的故事和传说在全国各地都有,那么,女娲的故事究竟是从北方传向南方,还是从南方流传到北方?女娲的籍贯又究竟是哪里?这些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地方都声称找到了与女娲相关的证据,但并未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直到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涉县的女娲祭典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女娲的祭典活动已经有了官方认定的“发源地”。
河北涉县的女娲宫,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坐落在中皇山上。自建成以来,历代官员和当地百姓对其不断修缮,使得这座宫殿保存至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如今,女娲宫的建筑风格为明清时期的风格,其规模在全国也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
2003年9月,河北涉县举行了盛大的女娲祭典,吸引了来自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众多民众参与,甚至有来自广东、福建和海外华人的热心参与。祭典仪式在广场上举行,按照古籍的记载,设有礼器、三牲祭品以及象征丰收的时鲜果实。典礼开始后,奏响古乐,礼炮鸣响,钟鼓齐鸣,官员发表开场致辞,随后宣读祭文。祭典现场,四面八方的宾客汇聚,气氛庄重而神圣。
官方的祭典结束后,民间的祭祀活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节庆期间还有歌舞表演、文化集市、特色美食等活动,使得女娲庙成为了人流如织的热闹场所。整个三月,女娲庙热闹非凡,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点香祈愿,感谢女娲的庇佑,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不同的人来求不同的愿望:有的求长寿安康,有的求事业顺利,有的则希望家庭和睦,子孙健康成才。如果心愿得以实现,他们会再次带着香火和祭品前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除了在庙宇中祭拜,河北涉县的民间还有许多纪念女娲的活动。例如,在正月二十三这一天,当地的主妇们会烙制大饼,把它掷向空中,象征女娲补天,再把饼扔到地上,表示补地。同时,他们还会制作一种叫“补天泥”的食物。当地的家长还会在孩子出生后,带着孩子到女娲宫佩戴金锁,等到孩子十三岁时,再回庙中开锁,象征着长大成人。
在网络上,关于盘古与女娲谁更伟大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理论上来说,盘古开天辟地,应该享有更高的崇敬。但实际上,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女娲的地位都远高于盘古。早在先秦时期,许多典籍中就提到了女娲,而盘古的故事则出现得较晚。这或许与早期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有关。而且,在许多民间传说中,百姓们将许多生活中的发明创造归功于女娲,这使得女娲的神话从书籍传到民间,深深扎根在了人们的心中。
——柳岸花茗 编辑:楚楚
发布于:天津市力创配资-现在股票配资-股票配资资金打入谁账户-牛股配资网登录入口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